几千年来,人们常常用“九州”来形容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。那么,古代所说的“九州”到底是指哪些地方呢?时至今日,这个概念又有哪些变化呢?
根据流传下来的历史资料,夏朝初期,大禹曾将整个中国大地划分为九个州,并用全国各地所贡献的青铜铸成九鼎。大禹还在这九鼎上刻下了各州的名山大川、奇异景物等,旨在向世人展示九州的丰饶与一统,象征着天下安定繁荣。从那时起,九州便成了古代中国的代称。
《禹贡》一书中记载,大禹所划分的九州依次为冀州、兖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豫州、梁州和雍州。然而,《尔雅》一书中并未提到青州和梁州,而是有幽州和营州;《周礼》则没有提到徐州和梁州,而是有幽州和并州。可以看出,不同的文献对于九州的具体划分有所不同。
从地理角度来看,古九州的划分基本是以黄河为中心,依照正东、正南、东南、东北、河东、河内等方位进行划分,形成了九大区域。这些区域不仅包括了华北、华东等地,还涵盖了周围的部分地区。
展开剩余84%当商汤推翻夏朝,建立商朝后,他将九鼎迁移至亳邑,后来的盘庚又将其移至殷。商朝对鼎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:士人只能使用一个或三个鼎,大夫使用五个鼎,诸侯使用七个,而只有天子才能拥有九鼎,每当举行重大祭祀活动时,九鼎大礼便是国家盛事。
周武王灭商后,曾将九鼎展示给民众。周成王继位时,九鼎移至了洛邑,安置在太庙之内。随着东周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弱,地方诸侯争相称霸,九鼎的意义愈发重要。在周定王时期,楚庄王曾到洛邑,询问九鼎的大小,暗示着自己有意统一天下。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“问鼎中原”故事。后来,楚灵王也曾欲问鼎中原,但由于国内发生叛乱,最终未能实现自己的霸业。
除了楚国外,秦惠王、楚顷襄王、齐王等都曾试图通过夺取九鼎来号令天下,最终秦武王在太庙中举起龙文赤鼎时,被鼎砸断胫骨,不久后因失血过多而死。
九鼎,在夏、商、周三代时期,始终是象征国家政权的圣物,谁能拥有九鼎,就意味着拥有了天下。正如《墨子·耕注》所言:“夏后氏失之,殷人受之;殷人失之,周人受之。”
秦朝灭周后的第二年,秦昭襄王认为九鼎再留在周王室已无意义,于是将其迁至咸阳。然而,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,九鼎的下落却成了一个谜。有传闻称,九鼎在泗水一带沉没,秦始皇曾派人潜水搜寻,但始终未能找到。据说,夏朝的九鼎其实并非九个,而是一个单独的“九州鼎”。
尽管最初的九鼎已经失落,历代帝王仍然非常重视九鼎象征的王权。在唐朝,武则天曾铸造过九鼎;宋朝的宋徽宗也铸造过类似的象征物。
虽然古代的九鼎已经成为了历史遗物,但“九州”这一名词却依旧在千百年来传承不衰,成为了中国的象征。那么,古九州到底是指哪些区域呢?
冀州,位于九州之首,是面积最大的一州,位居天下的中心,天子长期居住之地。冀州也是大禹治水的起点。冀州的范围涵盖今天的京津冀地区、河北北部、辽宁和内蒙古部分地区。随着历史的推移,冀州逐渐划分为幽州和并州,面积大大缩小。
兖州,位于今天的河南东部、山东西部和河北南部,是兵家必争之地。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,兖州被称为“齐鲁咽喉”。
青州,大致位于从渤海到泰山之间,包括了河北、山东半岛的地区。自东晋以来,青州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行政中心,历经了长达1600多年的历史,成为州、府、郡等政府的治所。
徐州,位于淮海地区,包括今天的江苏北部和山东南部。扬州,位于淮水以南,是古九州中沿海面积最广的州,涵盖了现代的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广东、广西乃至海南六省的部分地区。
荆州,位于荆山和衡山之间,涵盖了今天的湖南、湖北一带,素有“兵家必争之地”的美誉。
梁州,起始于华山,延伸至黑水,今天的陕西南部、四川及云贵部分地区曾为梁州的范围。后来的梁州逐渐被称为益州。
雍州,位于九州的最西部,覆盖了今天的陕西、宁夏以及甘肃、青海、新疆的一部分。
豫州,因位于九州的中心,亦被称为中州,包括今天的河南大部分地区。河南省的简称便是“豫”。
随着历史的发展,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,九州的划分逐渐发生了变化。到了西汉,九州被划分为十三州,失去了梁州和雍州,取而代之的是幽州、并州、交州、益州、凉州和朔方。西晋时,全国一共划分了十九个州。
到了唐代,国家的行政划分改为“道”,宋代为“路”,明朝为“省”。这种行政区划的变革反映了中国版图的不断扩大,古九州的划分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国家结构。九州逐渐被具体的城市和省份所取代。
如今,古九州中的扬州、荆州和徐州已经变成了地级市,青州和兖州变成了县级市,冀州成为了市辖区。而梁州、豫州和雍州这三个名字,早已成为历史的遗存。
从古至今,九州的演变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变迁。尽管九州的具体定义已经不复存在,但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象征意义,始终没有随时间而淡化。
发布于:天津市胜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