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商朝的开国君主,商汤的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,但与此同时,他的名字也留下了不少谜团。其中一个最为人称道的就是:“商汤”这一名字中的“汤”字究竟有何深意?
传统史书对此并未做过多解释,通常提到商汤时,仅称其生卒年不详,名字为履,亦有“武汤”、“天乙”及“成汤”等别名。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“汤”在古代汉语中的基本含义是指热水,尤为突出的是它特指温泉。《说文解字》对“汤”的解释为“热水也”。同时,西周金文中的“汤”字是由“水”和“昜”组成的,而“昜”字本义指太阳或阳光——太阳能够发出光与热,汤字的构成也因此寓意着热水的产生。那么,作为一位开国之君的商汤,为什么会取名“热水”呢?
随着殷墟甲骨文以及周原甲骨文的出土,历史的面纱逐渐被揭开,很多传统的认知也因此被颠覆。原来,“商汤”这一名字或许并非商朝开国君主的原始称呼。古代的记载或许存在误传,最终才导致后人以“汤”代替了原有的名字。如今可以追溯到的最早出现“汤”字的文献,是西周金文。然而,由于甲骨文本身主要用于祭祀用途,具有一定的特殊性,所以甲骨文中未见之字并不意味着商朝时期该字从未使用。
展开剩余71%在去年年底,学者们解读出一个新的甲骨文符号——“臺”字,该字代表的是“奴隶”的意思。这个发现是因为史书中有诸如“仆、臣、臺”的多次记载,但考古中只发现了西周时期的四例,“臺”字的缺乏显得有些“离奇”。因此,学者周忠兵推测,甲骨文中的“臺”可能未被充分考证出来。这一推测是否意味着“汤”字早已有之,只是还未被考古学者确认呢?这个问题至今未有明确答案。
然而,作为商朝的开国之君,商汤的地位无疑是极为崇高的,而商朝又是一个极为重视鬼神与祭祀的文明。商汤必定受到后世商王的隆重祭祀,应该出现在《周祭谱》这类重要的祭祀文献中。可奇怪的是,虽然《周祭谱》上确实有“天乙”和“大乙”的记载,符合史书中商汤的别名,但偏偏没有“汤”字的出现。那么,商朝是否根本就没有“汤”字,或者“商汤”这个名字本身便存在问题呢?这种疑惑引发了学者们的深入探讨。
更为耐人寻味的是,在甲骨文的祭祀记录中,学者们意外地发现了“唐”字的身影。例如,《合集》1241号文献中提到“贞上甲、唐、大丁、大(甲)”。在商朝祭祀先王先公的文献中,这里的“唐”很可能就是指商汤。还有《合集》22159号文献记载的祭祀内容,其中提到了“大乙”——与史书中所称的“商汤”一致。同时,可以看到“上甲”在商朝人心中的重要地位,而“示癸”则可能是商汤的父亲。
在陕西宝鸡周原地区的商末周初甲骨文中,也有类似的记载,例如:“癸巳,彝文武帝乙宗,贞:王其刀祭成唐”。这其中的“成唐”很明显是指“成汤”。至于“成”字的构成,它由一把宽口长柄的大斧“戌”和竖直的一条线组成。甲骨文中,数字“十”常常以一竖表示,因而“成”字的构造实际上隐含了“从一至十”的过程,意为“完成了某个重要的任务”。商汤成功推翻夏朝建立商朝,因此称其为“成汤”也是顺理成章的。
所以,商汤的原名应该是“商唐”,但不知何故,最终演变成了“商汤”。学者推测,这或许是因为“唐”与“汤”发音相近,在周朝人书写时发生了误写,是否有意为之仍不得而知。
商人曾以“唐”来称呼商汤,这一现象又引发了另一个问题:为什么商汤要叫“唐”呢?在甲骨文中,“唐”字的构成较为特殊,由上部的“庚”字和下部的“口”字组成。其中,“庚”是指一种钟铃类的乐器,而“口”字则可能表示嘴巴或乐器的底座。由于对“口”的解释存在不同的看法,这一点至今无法确认。但是根据字形分析,“唐”字与声音的联系尤为密切。既然商朝的“商”字很可能代表着一种乐器,那么与之搭配的“唐”字,可能就象征着某种强烈而宏大的声音。商汤灭夏后,成为最高统治者,发号施令的声音必须让所有部落和诸侯都听从,因此,“唐”或许象征着他的统治声音。
发布于:天津市胜宇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